超越感觉,让自己变得更智慧!
这是周岭的第54篇原创文
本文3521字,阅读时间约5分钟
西方哲学始于苏格拉底的忠告——认识你自己,从那以后,深思的人们都意识到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关键。
人们对自身的无知是与生俱来的,毕竟没有人带着智慧出生,若非经过刻意训练或有效探索,一开始只能依靠感觉生活。
人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判断这个世界,认为这个是好的,那个是坏的,这个是对的,那个是错的,通常情况下,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。
不过遗憾的是,依据感觉产生的判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偏误,造成了人们生活中大量的困惑和烦恼,比如情绪化、自以为是、认知能力低下、解决问题能力弱、人际关系不理想、无法创造理想生活等等。
更糟糕的是,自身往往难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即使察觉到了,在缺少方法论的情况下也很难进行自我改进。
好在,早有智者在多年前就总结出了磨炼思维的正确方法,帮助我们分辨“感觉”与“思考”的区别,并建立一种“批判性思考”从底层上提升自我认知能力,从而改善生活,甚至改变命运。
这位智者就是文森特·鲁吉罗(Vincent Ruggiero),他在上世界70年代写的《超越感觉-批判性思考指南》已经影响了几代人,如今已经发行到了第九版。
初识这本书是因为李笑来的推荐,他在《总有几本书让你一生感激不尽》中这样评价该书:
要不是当初找到这本书反复研读,我今天肯定还是个原始人。
这个评价让我对这本书极为好奇。
等翻开书,却发现这是一本标准的教科书,不仅内容严肃,而且中文翻译相当拗口,但啃完之后,我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:
如果一个人从受过这样的逻辑训练,他的底层认知可能会终生混沌且不自知,这种损失不可估量。
很多人探索一生的终点,或许正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——超越感觉,认识自己——就像苏格拉底一样。
非常庆幸自己在这个年纪遇到了这本书,透过它我看到了极为朴素的智慧之光,现在我把光亮带给你。
感觉不可靠
为了形象地说明,我要提到文章的标题图。
这是一部电影的片头LOGO,一个铁器在两束不同角度光线地照射下,分别呈现出了字母“C”和字母“E”。
这个隐喻非常深刻——铁器代表“真实世界”,字母代表“现实世界”,“真实世界”只有一个,但在不同的角度之下却可以投射出多个“现实世界”。
人类的视角天然是单一的,就像一束光,我们看到了墙上的字母“C”或字母“E”,并坚信这个感觉无比真实和可靠,于是认为自己看到了真相。
不同的人还会为此争吵,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,但实际上他们确实都是对的,但同时也都是错的。
这也正是李笑来当初寻找这本书的动机,因为在同一天,他遇到了两个人,两个人都对同一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李笑来觉得他们说得都对,但最后发现他们的观点居然是完全相反的,这使它非常困惑——脑子不清晰,大概就是这种情况。
现在知道了,根本原因是视角维度太低,没有站在真实世界之上,而是在真实世界之下,人们看到的始终是投影而非全貌罢了。
当然,现实生活会更复杂,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多个“真相”组合成的投影,单一视角会让我们坚信偏颇却又偏离事实。
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但真实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。
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局限。那反过来,世界对我们有没有局限呢?
有!而且很深!
比尔及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,一土学校共同创始人李一诺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到:
我们很多所谓的“成功”,跟我们的能力、选择都没有太大关系。
如果穿越到古代,我有大概率会是一个裹脚的家庭妇女、文盲;在农田里和织布机上操劳一生;最终死于两种原因:生孩子,或者是传染性疾病;寿命不会超过40岁。
所以,时代、性别、出生地、健康状况等等,这些跟我们个人选择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,其实对很多所谓“成功”的影响,要大得多。巴菲特把这个叫做 “子宫彩票”。
李一诺没有强调暂时的成功是因为自身的努力,而更多的是环境带来的影响,这既显示了她的谦逊,也说明了她的清醒——我们身边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自己,只是人们身处其中视而不见罢了。
再比如,新闻、广告、综艺、影视等媒体为了达到它们传播的目的,时常会选择性地传递信息,这些信息可能并不完全真实,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。
以前,我很坚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所选择的情感、偏好和态度都是发自内在的,没有人能够影响自己。
现在不这么认为了,因为我知道:自己的态度和决策本质上是自身和环境共同反应的产物,而自身观察世界的视野是狭窄的,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偏颇的,这一切都说明感觉并不可靠,而我们却天然地把这些感觉作为默认依据去生活,这定会使我们头脑不清。
典型的表现是:
我们会先入为主地产生偏见——看到有钱人跋扈就认为他们定是暴富,看到当权者傲慢就认为他们定是贪腐,若是对方没有按自己的预期进行回应,那就是对自己有意见……偏见会导致情绪化,使自己无法保持冷静。
我们会恨屋及乌地拒绝一切——不喜欢一个严厉老师,就连同他的课也一起不喜欢,但可能他的课讲得很好,讨厌一个浮夸的同事,就认为他的主张都是不可靠的,但可能他的主张是对的……恨屋及乌会缺少包容,让自己无法从不喜欢的事物中学到东西。
我们会心安理得地寻找借口——做得好了是自己的努力,做的不好是环境的问题,想做一件事会有一百个理由,不想做一件事情也有一百个借口……借口会掩盖错误,让自己错失自我改进的机会。
凭感觉生活会让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,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巨大的进步,那我们应该如何跨越呢?
学会批判性思考!
批判性思考
批判性思考就是学会心智约束,即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思维,而不是随意地受感觉控制。
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·杜威把这种心智约束等同于自由,他认为没有心智约束的人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是奴隶:
一个人的行动如果不受深思熟虑的结论所指导,那就受不假思索的冲动、不平衡的偏好,怪念头或一时的情境所引导。
养成不受限制,不假思索的外部行为的习惯就是助长奴役,因为它把人置于喜好、感觉和情境的控制之下。
说了这么多,真正做起来我觉得也不复杂,大抵上两条就够了:
一是假设有一个人始终站在与自己完全相反的立场上看问题,然后进行自我辨博。
比如当你看到一个年轻时髦的女人独自开着豪华轿跑车停在路口,认为她可能是一个小三时,不要轻易下结论,让“另一个人”站出来说相反的观点并提供尽可能的依据,你可能就脱离了偏见。
立场就是角度,就是投向“真实世界”不同方向的光,我们通过汇聚不同角度的光,尽量还原事实的真相,就可以立即超越感觉,获取智慧。当然这样的光越多越好,不限于对立方向。
二是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公式:前提+推理=结论。
批判性思考可以像数学运算一样简单。
数学中,数字+运算=结果,只要数字准确、运算正确,那结果就是对的;
思考中,前提+推理=结论,只要前提为真、推理有效,那结论就是对的。
每次做判断,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考察假设的前提(特别是那些不易察觉的默认条件)是不是正确的,自己的推论是不是合理的,依此来确定自己的结论是否是可信的,只要一个环节有疑问,就不要轻易下结论。
批判性思考就是自我怀疑,要结论更要清晰的证据,养成这个习惯,就不会轻易被感觉牵着走,思维会越磨越清晰。
桥水基金创始人瑞·达利欧(Ray Dalio)的《原则》近期成了众人的必读书。
这个顶级的头脑分享了他成功的最重要两条原则: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。
他是怎么做的呢?
为了达到极度求真,他要求自己对投资判断无论多么确定,都要找一个顶级的头脑从对立的角度来测试自己的观点;
为了达到极度透明,他要求既要有结论,也要有丰富证据和清晰的推理,当然包括把自己的原则公开分享给大家。
当我读过《原则》,猛然发现原来最顶级的头脑遵循地正是批判性思考的两条基本法则,很吃惊!
有了这样的逻辑打底,达利欧在行事过程中不在乎争论、不在乎无知、不在乎困难、不在乎痛苦,他认为所有让自己难堪和难受的事都是提示自己寻找真相的信号,只有战胜感觉、超越感觉,自己的认知与真实的世界越才会越接近,从而获取美好的生活和智慧。
这是最朴素的真理,值得我们每一个在浮华世界里的人去静心思索。
超越感觉的本质
感觉喜欢简单直接,思考尽力领会复杂;
感觉喜欢把判断建立在第一印象上,思考喜欢把判断建立在证据上;
感觉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观点,思考对他人的观点更感兴趣……
感觉和思考的对立特性让我不由地想起了人类的大脑结构。
可以“巧合”地发现,原始脑对应的是感觉,现代脑对应的是思考。
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:一个人的成长,本质上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。更具体地说就是指刻意运用“现代脑”,让它变得足够强大,以主导大脑的决策。
智慧的人就是强在这里,超越感觉的本质就是如此吧!
最后,用马克·吐温的一句名言与所有读者共勉:
电影《大空头》(The Big Short)片头
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,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诊断。
------ 热文推荐 ------